news

新闻中心

捷赛分享|“南粮北调”→“北粮南运”

每一天,数以百计的货运列车,从黑龙江、辽宁、吉林各个站点出发,车上载满了东北优质的大米、玉米等粮食。

这些粮食或从陆路,经河北、河南、湖南、湖北一路南下,到达长三角、珠三角的各个城市。或经水路,从营口港、大连港、锦州港等装船,穿越海洋,到达上海、福州、广州乃至海口,登上千家万户餐桌。

news-10-2

(图片来源:辽宁日报)

历史上,从三国时代,到唐宋以后,数百年的南方大开发之后,中国的粮食生产格局逐渐变化。南方成为新的粮食生产基地,不仅可以自给自足,同时还在大规模地供应北方所需。

隋代开始大规模修建的大运河,成为连通南北最重要的枢纽,也奠定了此后千年的漕运格局。史书记载,明朝京杭大运河从南向北运粮的漕船有9000多艘,清朝每年从南⽅征收北运的漕粮更是多达400万⽯。

news-10-4

(图片来源:可视化星球公众号)

南粮北调的格局,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末。“湖广熟,天下足”,这句流传了数百年的民谚,至今仍留在中学的教科书里。

70年代时,以1970年国务院召开的北方地区农业会议为标志,提出了尽快扭转南粮北调的战略目标,要求北方缺粮省份加快农业发展。

改革开放之后,产业格局的变化,逐渐影响了南方粮食生产局面。数据显示,到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虽然南方的大米仍在向北方输入,但北方的玉米流向南方的数量,逐渐开始超越南方大米北上的数量。

news-10-3

(图片来源:可视化星球公众号)

到90年代,我国开始划分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粮食主销区,2001年,其概念正式形成,2003年,划定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等13个省(自治区)成为粮食主产区

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国粮食的南北格局开始对调,从“南粮北调”转为北粮南运”。一直到今天,这一格局仍在强化。

“南粮北调”转为“北粮南运”是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科学技术进步三方面的因素综合作用下,粮食生产力演变的结果。

从自然规律上说,过去,农业靠天吃饭,气候是决定生产力的最主要因素。雨水多、温度条件好的南方地区,自然就成为粮食的主要产区。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不断建设完善,北方适合作物生殖生长即籽粒产量和质量形成的气候资源优势得以发挥,同时北方丰富的耕地资源占有优势。

从经济规律出发,改革开放以来,南方市场经济发育得较快,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资本更多投入效益更高的经济作物或者其他具有比较优势的行业。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南方粮食产量也相应减少。

粮食大迁徙的背后,并非没有隐忧,顺应规律的同时也必须积极主动作为。今年的一号文件特别指出,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要保面积、保产量。这是强国政策,亦是大国基石。

守住“粮”心,端牢饭碗!

 

文章来源:《新京报》、《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 2022-12-16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把您的留言写在这里,然后提交给我们